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| 继续访问电脑版

精品网汽车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查看: 3|回复: 0

汽车出海水土不服主要病因在“人”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5 天前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  中国车企必须出海,但仍面临三大问题,盲目选定合作对象,造车缺乏全球思维,品牌形象不一致。这些乍看是常识的问题,却反复出现,证明中国汽车出海时,基础并未打牢。归根结底,还是中国市场确实太大、太好了,车企太舒服了,带着惯性思维出海,会吃亏的
  如果评选业内关键词,“内卷”两字一定在第一梯队,从价格到配置,从同行到跨界应战,汽车人过得不易。当中国汽车消费的大盘子增速变得越发稳健,在此背景下,只有走出去才能获得更大的增量的市场,这才是真正的破除内卷之妙招。
  那,中国车企准备好了吗?从产品到产线,从制造到管理,一方水土养一方人,中国汽车业如何入乡随俗,又能否引领潮流?为了获得一手信息,财经汽车尽可能地前往听得到炮火的一线,记录、观察,就只为希望看到更多细节和事实的你……
  继2023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汽车出口第一后,汽车出海的话题热度就达到了顶峰。
  中国车企更是一股脑地往海外涌,欧洲、东南亚、美洲……中国电车似乎正在疯狂抢占着海外市场,许多出口目的地开始用政策将中国电车拦在门外。
  当地时间7月4日,欧盟委员会在对中国电动汽车进行为期九个月的反补贴调查后,决定对来自中国的电动汽车进口征收临时反补贴税,比亚迪17.4%,吉利19.9%,上汽37.6%。其他中国电动车制造商征收20.8%-37.6%的关税。
  5月14日,美国政府宣布对中国电动汽车实施“反补贴”关税,将关税从目前的25%提升至100%。前不久,土耳其汽车工业协会(OSD)主席表示,土耳其将对从中国进口汽车加征关税的政策扩大到了所有汽车领域。
  在这样的重重贸易壁垒下,汽车出海还有必要吗?另外,中国汽车出海从结果上来看无疑是成功的,后面想要出海的车企有什么可复制的经验?千里之堤,溃于蚁穴,在出海的繁荣表象下,有哪些误区是中国车企还没注意到的?
  我们与罗兰贝格全球高级合伙人、亚洲区汽车业务负责人郑赟进行对谈,有了以下收获:
汽车出海水土不服主要病因在“人”
  全球化的浪潮势不可挡,生产分工国际化也早已成为常态。然而,地缘冲突加剧,全球经济遇冷,全球阵营区分越来越清晰,欧盟、美国、土耳其等地区都对中国车企建立层层关税壁垒,不欢迎的态度十分明显。
  当地时间7月4日,欧盟委员会在对中国电动汽车进行为期九个月的反补贴调查后,决定对来自中国的电动汽车进口征收临时反补贴税,比亚迪17.4%,吉利19.9%,上汽37.6%。其他中国电动车制造商征收20.8%-37.6%的关税。这一临时关税于2024年7月5日生效,最长持续四个月,期间欧盟成员国将投票决定是否将其转为为期五年的正式关税。
  出口的挑战越来越大,在这样的背景下汽车产业出海还有必要吗?郑赟的答案很明确,必须走出去。

  中国大体量的市场能够给中国车企很大的支持。中国的国内市场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。预计今年中国乘用车市场增速为3%,预计2030年之前在2.7%左右,2030年之后大概是1%。尽管会有一些小幅波动(在正负0.5%浮动),但增长态势基本稳定。像北美、欧洲等市场,可能到2030年、2035年都是比较平稳的状态。而那时,中国车市是全球少数仍处于增长阶段的大市场。
  对从产品力角度来看,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,中国车企目前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。但需要注意的是,要在海外市场获得同等认可,车企还需要进一步了解当地消费者偏好,发挥中国品牌的差异化优势。很多海外的消费者,可能把奇瑞、长城、吉利等车企都看作是一个“中国车”的笼统概念,不见得能区分得很清晰,出海也能够帮助企业进行更深入的消费者教育。
  另外,尽管现在欧美都调低了新能源渗透率的达成速度,但是至少在前期,中国车企在进行各方面规划时,都会将好的新能源产品拿到海外快速增长的新能源市场中,而这仍可以让中国车企获得更好的收益。
  只是对于欧美等发达市场来说,他们自身的汽车市场相对稳定。所以当中国车企的产品直接输出到那里时,可能会形成一种零和博弈的局面,争夺有限的市场份额。在这种背景下,中国车企进入欧美市场时,的确可能会遭遇更多的矛盾和冲突,而这个问题不是短期能解决的。
  中国产品出海时有这样的问题,有时候产品在中国市场上是比较有格调和新潮的,在一些发达市场和前沿消费群体中也有较高的接受度。但在欧洲市场上,它的一些功能和性能可能并不太符合当地消费者的使用场景和习惯。
  相较于手机、电视、家电,车最大的不同是,车的每个用户都希望和车有一定的链接或者关系,所以在个性化上会特别强调。另外,本地的消费者对于外来车辆的一些功能,可能并不是不喜欢,只是需要一些时间去了解和消化。
  例如德国等欧洲国家的汽车消费者,习惯在高速上开得特别快,车载屏幕这样的配件可能就不太适配这样的使用场景。而且在电池方面,中国公路的限速区间比德国的要低,可能高速开到120迈就会有警告,在这样的设计背景下,行驶在中国公路的速度区间里,电车的性能和燃油车比没有特别明显的差异。但是如果在德国开到时速180,中国电车的消耗电水平会急速上升,速度却上不去,可能会让当地消费者不适应。

  另外,不同地区市场本身就有差异化。中国汽车市场的规模打底有2000 万这么大,东盟市场规模也不小,在400万左右,但是在这400 万里可能又分成10 个市场,单说印尼就有1000 个岛,每个小市场都有差异。欧洲市场也是一样,虽然有1000 多万的市场规模,但是这里面又会切分得十分细碎。
  在中国很成功的中国企业到了海外之后会水土不服,很重要因素就是没有满足海外消费者的差异化需求。领克的成功很大程度是借力了沃尔沃的体系,所以不是中国的产品不行,而是不同的市场需要不同的引进和推销方式。
  中国汽车厂商的研究和生产人员本身就是中国人,对中国用户需求的观察潜移默化就会融入到产品的研发中。而跨国别时,这些厂商需要重构对用户、对市场的了解,要以“人”为中心考虑。比如丰田把燃油消耗少、省钱作为卖点,符合当时美国人民收入被动场景下的需求,以此坐稳了美国这个大体量市场。
  近些年,中国汽车出海呈现井喷之势。2021年、2022年,中国汽车出口量连续迈上200万辆、300万辆台阶。2023年更是跨越了两个百万级台阶,出口522.1万辆,同比增加57.4%,成为汽车出口世界第一。
  出海欣欣向荣,中国车企也需要及时回望来时路,总结经验,才能更好继续前进。
  第一个经验是要是最大程度去做本地化。国际化做得好的企业,从研发、生产到销售,都有比较深入的本地化。外来企业需要像本地企业那样,解决当地的就业问题,为当地创造税收,并且贡献稳定用工环境,这是可以学习的稳妥路径。
  当然在现阶段看,相较于日本或者说其他国家的企业,中国的企业要做同样的事情,可能会有更高的门槛,这个大环境的确不是车厂能够解决的。车厂现在都比较关注墨西哥,也是因为希望能够用墨西哥这样多方汇聚的产业环境,来争取到和本地企业相似的发展待遇。

  面对美国等国家不断构建贸易保护壁垒,中国车企最好的应对办法还是迎难而上。例如决定好对美国市场出口,就从墨西哥入手,满足当地政府和消费者对产品的要求,绕一个弯也能进入美国市场。但相对来说,对欧洲没有必要硬着头皮输入产品。
  任何一家中国整车厂去海外,都必须做好本地化运营,这也是对总部能力的考验,考验企业对复杂问题的解决能力、是否能够持续地输出团队、持续地维护品牌等。企业把这一套东西的打法理清之后,去到哪个市场做本地化运营都会更容易。打个比方,如果在吹风扇的地方能学习,那么在吹空调的地方肯定能学得更好。
  此外有一个畅想是,中国车企如果能够协同合作,出海会得到很多便利。举例来讲,假设奇瑞、长城或者吉利向某一市场出口产品,如果这些企业在调性或市场价格上能协同商定,那其实非常便于国外消费者对中国车建立第一印象。如果有的品牌给人印象好,有的品牌给人印象差,那么会影响海外消费者对整体中国车的看法和购买。
  比较理想一个状态是,中国车企在产能端也有一定的协同。例如,奇瑞在欧洲或者美洲建了很大的CKD工厂,产量过剩时可以匀一些产能给广汽或者其他企业。还有物流协同、政策的争取等方面,各家中国车企都可以整合起来抱团。
  中国车企的产品是基于中国市场开发的,到海外,基本就是拿中国的产品做一些小改进,或者是以这个为版本做一些微调。事实上,从产品的设计到开发,都需要有“全球车型”的概念,才能尽量照顾到海外消费者的需求,这是许多中国车企没有看到的地方。
  另外一个是对于合资伙伴的选择,或者说对本地合作伙伴的选择上有误区。中国车企目前有一点像开盲盒,由于对伙伴企业不了解,更多是看一些历史数据,有时比较容易在这方面被忽悠,这也是一个比较普适性的问题。
  在消费者需求上,很多中国车企对于自身品牌在当地市场和全球市场的打造上,缺乏系统性的思考。常见的情况是,中国车企到当地和几家经销商合作,经销商给品牌做出比较响亮的口号,于是车企也将口号拿去其他地方用了,但品牌在总体调性上并不一致,可能在泰国、菲律宾、澳大利亚的品牌形象差异很大。

  品牌形象缺乏一致性,会导致消费者产生疑惑,这个品牌是主打性价比还是以时尚潮流为卖点?前三年合作的品牌公司给出的定位是“中国最厉害的”,后三年换了个品牌公司,又将定位改成走量的汽车品牌。车企需要自己有体系化的定位和操作,在品牌端持续输出,才能更好地辐射对应目标市场的客群。
  这三点如果单独拿出来看,其实都是常识性的问题,但是在当下还要被反复拿出来强调,其实意味着车企出海最基础的东西都还没做好。
  说到底还是车企在中国2000万的大市场里待惯了,在这样的市场中,车企做了对的决策后销量会有很快的反应。但是在其他市场,比如规模在几十万、最多上百万的单一市场中,同样的动作需要大量的协同配合才能达到同样的效果。中国车企在本国市场享受到了好处,在出海时会带着惯性思维,这些困难在国外也不会有。




上一篇:10大隐形车衣排行榜推荐(万元车衣品牌推荐)
下一篇:跨境知道快讯:汽配每日一店跨境汽配卖家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广播台
特别关注

网站首页网站社区加入我们新浪微博

Archiver|手机版|精品网汽车 |网站地图

GMT+8, 2024-9-9 13:18 , Processed in 0.519495 second(s), 49 queries .

 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© 2001-2012 魔趣吧

返回顶部